其他

保山大肋巴的来历:朴实善良忍辱负重的品格

2017-05-25 大美保山

  保山古称永昌,历史悠久。古为哀牢国,西汉元封二年(公元前109年)设置不韦县,东汉永平十二年(公元69年)设置永昌郡。唐属南绍,宋置永昌府,明嘉靖三年(公元1524年)开保山县。民国废府设县,新中国成立后仍为保山县,1983年保山改县为市,2001年改称为隆阳区。




  据考古研究表明,早在1万2千多年以前,保山土地上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了。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特定地域性的共同体,自然便存在一些与他相异的特质,从而区别于另类群体。对于保山人来说,老早就被人家封了个诨名“大肋巴”,很有戏谑的成份,同时这里面蕴含着保山人的共同特征,是保山人吃苦耐劳集体品质的一种体现,它可以从民间传闻和历史沿袭诸多方面找到佐证。


       永昌为丝绸古道重镇,北面通向内地,其它三方经腾冲、德宏、临沧又可到达东南亚各国,所以保山人有经商的传统习惯。古时交通落后,人们做生意运送货物,多数都用骡马驮,或者索性就靠双肩担负东西。人挑运货物,可省去运费,保山人勤俭为德,大家都喜欢挑担子,但挑东西走路要换肩,在换肩时,货物重心从身体的一边移往另一边,把人压得龇牙列嘴,但是大家习以为常,虽然如此也从不叫累,反而干得更欢。外地人见了,还以为保山人生来就吃得苦,大笑说:“嗬,保山人大肋巴大,真受得住!”


  保山大肋巴的另一个来由是这样的:古时没有像现代的先进交通工具,保山人就套马车进行运输,马车和赶马行业都很兴旺。因马需吃草料之故,便又发生了个专门的行当:割马草。旧时保山割马草的人很多,保山城和周边农村的人大都割过马草,有些人甚至跑到周邻各县乡大量割收回保山卖。忽一日,一割草者来到腾冲的某处田头割草,割得正起劲时镰刀把脱了,他四下望望,想找块大点的石头将刀把给撞敲进去,可是他失望了,地上除了土别无他物,见不着恰好的东西。这人好生为难,打个主意,干脆对着自己的肋骨猛捣几下,终于将木把紧塞进了镰刀套。腾冲人瞧见这一幕,惊奇万分,叹道:“保山人肋巴硬哟,竟可以拿着镰刀去斗它。”


  在保山民间,以前人们喜欢吃一种带骨头的肉。它的做法是取猪身上的肋骨,洗干净后剁得挺碎挺细,放入到水腌菜里,加佐料掺拌食用。当然这种现象是人类接触熟食前的遗迹,但拌腌菜的酸辣刺激,鲜肉的嫩香味儿,碎骨头的劲道,真是神秘惬意。那种骨头本来就比较软,它里面的组织非常疏松,经剁碎后,就不是纯粹的骨头而是分解的钙粒了,所以是药食兼顾呢。外地人不明白,以为保山人是无聊透顶吃骨头,风牛泥马怪事多,越想越有点离谱,既然憨到吃肋骨,就叫他们“大肋巴”。


  再从历史变化上溯源。保山“地处绝域”,最古老的祖先为“濮”、“越”等民族,在古代原始生存环境中,先民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,创造了古老的文明。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以前,永昌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,保山与内地以及西邻各国有着频繁的交流。一直到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开西南夷,最早在此设置了不韦县,后置永昌郡、永昌府、保山县等。在其中的各个时期也都有汉民的迁入,由于历史上政治、战争等多方面的因素,有些土著居民迁徙外流,另有一些则被其他民族同化,或者相互融合,大家一起生活在保山这一块乐土上。保山被称为云南历史上三大文明古国之一,决非偶然,它是历代保山人民劳动创造的成果。从公元69年哀牢附汉引进内地先进文化,到明时的屯兵垦田,保山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、变化,都是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。那么,在改造自然的长期过程中,保山人民为了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,艰辛发奋、任劳任怨地开创生活,逐步地形成了一种朴实善良忍辱负重的品格,并且被称为了“大肋巴”。如此,“大肋巴”这一称谓是社会对保山人激情进取群体精神的褒誉,它必将陪伴着保山人民走向新的希望,去迎接更美好的明天。


来源:网络

美丽隆阳·幸福家园

水墨施甸·秘汤胜地

千年茶乡·田园昌宁

中国松山·宝地龙陵

世界腾冲·天下和顺

温润保山·美玉神汤

长按·识别·订阅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